哲学和我们的关系
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,感到哲学理论深奥枯燥,晦涩难懂,离人们的生活非常遥远。很多人钻研哲学著作的时候,都非常费劲,感到昏昏欲睡。
甚至有人建议,失眠者可以找一本哲学著作读读,比如康德的《纯理性批判》,或者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保证你很快进入梦乡。哲学的艰深和抽象性,常常令人望而却步。
最近刀郎的神作《罗刹海市》提到了维特根斯坦。大家好像都听到过这个名字,但他的哲学思想究竟是什么,却感到一片茫然。即使当时大哲学家罗素,开始听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,也是一头雾水。
但是,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学天空,有着自己对人生、社会、世界的认识。而这些认识又反过来影响着自己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。
比如爱情婚姻,现在人们找人生伴侣,最看重的是三观。如果三观不合,就很难相处。这是哲学对人生影响的重要方面。
哲学,既遥远陌生,却又和我们息息相关。
能够深入影响这个世界的哲学家,屈指可数。他们更加能够抓住一些更接近真理的共性,或者更加深入人性和世界的本质,从而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。
维特根斯坦强调哲学的现实意义
有人说,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,那么他的高明之处究竟在哪儿?他和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啥关系?
《罗刹海市》里面,讲到人类的根本问题是马户、又鸟。歌词中和维特根斯坦联系起来,似乎影射有人说话混淆是非,颠倒事实,说的话不可信。
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分析学派的创始人。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:语言和世界的关系,语言和事实的关系。
为什么呢?因为,他发现哲学家们通过语言阐述的真理,却又不是根本的真理。这些哲学定义只追求世界本质的共性方面,却忽略了人们的个性。一旦人们固定的理解对真理的语言定义,导向狭隘、静止的形而上学,容易产生歧义,甚至让人受到局限。
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,和他们的心态、人生经历都有直接关系。
举个极端的例子,孔子说:乡愿,德之贼也。大概意思是,有的人会用圣人的语言来粉饰自己,说的比唱的还好听;但是背地里做的事情却是没有人性、没有底线的。这也造成很多人对孔子的误解。
这是语言难以表达真理的原因之一;也是为什么,这么多的圣贤也难以改变人心、阻挡乱世。
哲学只研究世界真理共性的一面,是远远不够的。
更重要的是,一个人如何生活,对事物和人的态度,以及如何行动,这才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。
所以,维特根斯坦强调,哲学一定要落实到现实中,才有意义。
就像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和理论,但是能不能做好事情、能不能过好日子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即使学习了高深的金融和经济理论,但现实中也不一定会赚钱。
所以,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大跨越,是将哲学带到了生活,让哲学不只是遥远高深的学问和理论,而是成为生活,这才是更多人的需求。
然而,虽然他有这个意识,要真正在现实中兑现,还是有相当的难度,更多的人甚至都没听说过维特根斯坦,说明他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。
王阳明的人生哲学
中国的哲学,从孔子到王阳明,主要是人生的哲学,和人的成长、生活都息息相关,强调达到人格和精神上的充实、自立,从内心找到真实的快乐,并从小到大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让自己和更多人幸福。
王阳明最著名的一句话是:人欲即天理。这句话,很难懂。
比如,佛家修炼,是要隔绝欲望的,认为欲望是洪水猛兽,会让人迷失沉沦于三界凡世,无法超脱,从而生生世世受轮回之苦。
所以,佛家要达到“彼岸”,就得修心断欲,所有的欲望瘾好都要断除,达到四大皆空、五蕴皆空,才能超脱这个世界的束缚。
谁要是在男女欲望的事情上破戒了,那就是破功,甚至一世修行就毁掉了。
更厉害一点的修行法门,主张要在现实的欲望中修行,“万花丛中过,片叶不沾身”,要真正进入污泥中,在污泥中守住自己的真性,才能真正达到出污泥而不染。这样达到的境界,就更扎实。这方面,八仙之首吕洞宾,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但是,这种修行,还是为了在浊世中能够更好的抵御污染,而不会真正的珍惜生活、珍惜欲望,更不会认为“人欲既天理”。他们根本上还是隔绝欲望的。
朱熹讲: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,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,让哲学脱离现实和生活,甚至让皇帝都有点讨厌他。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的思想。孔子是很懂得生活的,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。儒,本来就是人+需,人的正常需求,是应该满足的。
王阳明讲“人欲即天理”,听起来好像意思浅白,但是要真正理解,会觉得匪夷所思。因为这说明,王阳明不仅仅是在浊世中修行,不只是要在浊世中抵御情欲的污染,而且是把浊世中的欲望,也当做天理一样珍惜。
这样,也能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和大彻大悟!
这意味着什么?人们修行无须避世,而是在正常的生活中就可以修行,就可以达到极高深的境界。不但不需要断开欲望,还要珍惜欲望。入世和出世完全可以统一,甚至就是一回事。
这样的修行,理论上人人都可行。修行,不一定非要“灭人欲”,或者抵制欲望。重点是“致良知”。甚至,没有经历世俗生活的酸甜苦辣,悲欢离合,很难真正的理解人们的感受,没有七情六欲的经历,感受不到时间真情的美好,可能会变得冷漠、无情,那也谈不上“致良知”了。
这样看来,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念和王阳明也有相似之处。
只不过,王阳明早就做到了,实践了,把入世和出世完全统一起来,并达到人生精神境界的巅峰。今天,我们更需要学习王阳明,如何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。
大仁生活,在先贤和哲学家们的基础上,把物质和精神、出世和入世,都凝聚在“人至上”这三个字上。既能让我们提高精神境界,达到内在充实强大,也能让生活越来越幸福。这是许多人通过实践验证的。
转载自“大仁生活”